深圳市大创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 年,总部位于深圳核心团队扎根供应链科技行业10年以上,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产业互联网+供应链平台整体解决方案、行业大数据服务、行业中小微企业SaaS平台运营服务等多态融合的全新科技服务。
下面分享一篇:疫情之下,供应链金融如何?,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分区域来说,上海、北京可能在这次疫情下影响较大,另外两个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很多小企业反而有了短暂的利好。广深给受到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很大,也刺激了短期内的生产和销售,就像普通人家里囤菜一样,因为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弹性看得越来越重,企业可能趁着它还能生产能供货会多备货,部分还受益于上海疫情带来的订单转移。
那么,疫情冲击之下,依托供应链之上的供应链金融又如何?
收益下降成本增高,有银行生退意
毫无疑问,政府部门和中小微企业都对供应链金融寄予了厚望,但部分金融机构却在今年以来“萌生退意”。
为什么萌生退意?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无利可图了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,过去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,供应商贴现价格普遍在5%以上,8%以上不在少数。线上保理普及后,融资成本大幅下降,目前普遍在1年期LPR上下。
而现在部分分支行为完成中小企业贷款考核指标,充分利用FTP(内部资金转移定价)减点50BP以上的政策,进一步拉低直接保理的利率,部分接近3%,甚至低于直接向核心企业发放贷款的利率。
“供应链的业务只要不亏本我们就做,有的时候为了打造示范效应甚至不惜亏本也要做。“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。
但是,银行让利的这部分融资成本,其实只有部分是真正被中小企业享受到了,还有更多依然是被核心企业、平台机构、融资中介等“蚕食”。
过去单一产品虽然可能不赚钱,但银行希望籍此来撬动客户,但由于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普遍聚焦于结算、融资环节的关键环节,“能简则简”,这也让“综合营销”在供应链金融上也越来越难落地。
在收益下降的同时,业务成本还在增高。比如大型核心企业的供销链条通常遍布全国,在“属地管理”的监管政策之下,银行就需要协调主办行、协办行之间的关系,跨区域服务操作成本、合规成本都在提高。
这是一篇关于“疫情之下,供应链金融如何?”的文章,想要了解更多的,请查看新闻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