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大创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 年,总部位于深圳核心团队扎根供应链科技行业10年以上,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产业互联网+供应链平台整体解决方案、行业大数据服务、行业中小微企业SaaS平台运营服务等多态融合的全新科技服务。
下面分享一篇: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供应链金融的难点,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借助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低廉的资金成本,表面看似满足做供应链金融的所有条件,且可以迅速占领供应链金融市场,但为何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却是一副“百家争鸣”的现象?
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:
1) 试错成本较高:市场环境及信息并非完全透明,银行是金融机构,并非实体业务的经营组织,无法对行业进行深入了解,也就无法有效地分析该行业的客户结构,所以在与客户进行供应链金融合作时,收集信息的非全面性导致合作不畅甚至失败,增加了银行的试错成本。
2)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:银行与行业的某家核心企业共同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,只能确定该产品完全符合这家核心企业的经营模式,但无法判断及确保是否同样适用于该行业的其他核心企业,投入产出比具备不确定性。
3) 获客渠道:当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经与某家核心企业试点成功并落地后,银行需要尽快在该行业推广,但银行无有效的拓展与获客渠道,核心企业通过该金融产品经营效益得以提高,为防止同行业竞争赶超,并不会协助银行进行该金融产品的推广,导致该金融产品市场推广缓慢。
4) 业务专业性:银行与核心企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,核心企业需要银行的低成本资金盘活业务的资金流动性,银行也需要核心企业这样的客户来实现金融产品的创利;但同时二者也是相互“竞争”的关系,银行担心核心企业的业务风险,所以需要向核心企业了解业务流程,并在业务流程中设置相应的风控点与要求,而核心企业担心银行设置过多的门槛从而限制企业发展,基于银行人员对行业及业务非专业性的特点,在银行向核心企业确认业务流程时,会采取避重就轻、轻描淡写等方式与银行进行“抗争”。导致出现“该控的不控,不该控的乱控”局面,增加了银行资金的风险。
5) 数据共享、验证:银行需要从需求方、核心企业、供应商获得交易的必要信息并进行验证,以此来验证整个链条交易的真实性,这就需要银行从上述三个企业分别收集信息,进行交叉验证,工作量与复杂度较大。特别是N+1+M的模式中,核心企业虽然是承上启下的角色,承担大部分的数据共享工作,但有些数据仍然是供应商或需求方特有的,需要上下游配合提供,这就使得银行的数据信息收集、校验工作非常的困难。
这是一篇关于“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供应链金融的难点”的文章,想要了解更多的,请查看新闻中心。